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破除政府補助3大迷思:借力使力提升企業競爭力

破除政府補助3大迷思:借力使力提升企業競爭力

在許多企業的發展過程中,政府補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無論是刺激研發創新、鼓勵產業升級、還是提供營運資金,政府補助都能為企業提供實質的援助。然而,許多企業對於政府補助的理解常常存在誤解,並且忽視了透過申請政府補助所能帶來的其他長遠效益。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政府補助的基本觀念,並解析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與可能性。

延伸閱讀:小人提計畫:小型企業人才提升計畫全攻略

一、何謂政府補助

所謂政府補助,顧名思義,就是政府為了達到特定政策目的,編列預算供符合一定條件民眾申請的給付行政。例如,為了照顧租屋族,推出所謂的租屋補助;為了照顧失業者,推出失業補助;為了鼓勵生育,推出生育補助。

鑒於我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技術、人才與資金,難以自行實現創新及產業升級,經濟部自民國88年起堆動「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(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)」(簡稱SBIR),鼓勵符合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申請,逐步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產業轉型及升級。

由於SBIR計畫的推出,幫助不少中小企業完成轉型及升級,成效頗豐,各層級政府單位紛紛效仿,陸續推出不同種類的補助計畫,以實踐各種政策目標。譬如,為了厚植地方創新發展能量,帶動地方特色產業聚落轉型升級,經濟部於96年起,匡列經費,幫助地方政府辦理「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」(簡稱地方型SBIR)。

二、政府補助相關資訊要去哪找?

經過歷年來的發展,中央或地方政府陸續推出各種補助計畫,可謂百花爭鳴。雖然因此幫助到許多中小企業,但也由於相關資訊雜亂無序,並散落各機關網站,讓不少有資格申請補助的企業,難以第一時間掌握申請先機,而錯過申請時程。

為幫助中小企業主快速了解政府補助資源,經濟部會定期彙整相關資訊,編制成【產業輔導資源手冊】,供中小企業主參考。此外,經濟部還架設【經濟部補助計畫入口網】,方便中小企業主查詢利用。

三、對政府補助常見誤解

許多第一次申請政府補助的企業主,對於政府補助有許多誤解,造成計畫事後無法核銷、難以繼續完成等窘境,有時甚至嚴重到讓企業出現財務危機。為此,中小企業主在申請補助前,務必對政府補助建立正確觀念。以下列出幾項常見誤解:

(一)政府補助是想申請就可以申請通過的

從上述政府補助的說明可知,政府補助具有強烈的政府政策目的。以中央型SBIR為例,能否通過補助案申請,關鍵在於研發或行銷標的是否具備產業前瞻性,是否能帶來產業升級等政府政策目的。

因此,中小企業在申請相關補助計畫前,必須清楚掌握該當產業的趨勢發展,並了解國內外局勢狀況,確保補助申請符合政府政策目標,才有通過的可能性。

(二)政府補助是申請通過就全額撥付的

許多人以為申請通過後,政府就會全額撥付補助款,因此有企業主是抱持著多一筆週轉金的心態來申請補助。

然而,因為政府補助係來自於人民稅收,自然不能放任亂花,因此補助案申請通過後,為了有效地監督與考管,政府採取分階段方式撥款,也就是必須等到計畫的每一階段落實後才會撥付該階段的補助款。且依照過往經驗,約有50%的補助款,必須等到計畫結束後,經委員審查通過後才會撥付。

(三)政府補助是撥付後想花就可以花的

政府補助經申請撥付下來,就進入專款專用,企業主是不能自由運用的。唯有依照原先申請計畫執行,滿足核銷條件後,才能依核銷程序進行核銷。若貿然領用,事後若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完成核銷,諸如:會計科目不符合規定、欠缺單據證明等等,恐產生溢領現象,而被政府追回相關款項。

由上述可知,申請企業補助並非想申請就會通過,即便通過申請補助,也並非被動等待受益這麼簡單,企業主必須對其申請的補助計畫負責,除了必須按計劃階段執行外,還必須遵守政府繁瑣規定與程序,進而增加不少行政成本。譬如:以往企業為股東負責就好,未依法建立會計制度,股東也往往睜一隻眼閉隻眼;然而,一旦申請政府補助通過,為了執行補助計畫,勢必被調整企業內部流程,以符合相關程序的要求。

四、政府補助對事業的好處

但若從改善企業體質的角度,未嘗不是一次轉型升級的好機會,雖然過程繁瑣且痛苦,但最終若能讓計畫順利結案,不知不覺就為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套經得起考驗的會計、研發、專案管理制度,為企業未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。

(一)建立會計制度

政府補助的計畫申請須知中,都會有一項計畫會計原則,內容詳載經費的會計科目、編列原則等經費核銷細節。企業在執行政府補助計畫時,必須遵守該計畫的會計原則,依照各個會計科目(諸如:人事費、材料費、勞務費等),備齊相關單據憑證及文件資料(譬如:發票、合約等),然後送交計畫辦公室,及指定的會計事務所審查及確認,才能順利核銷全部經費。

在這過程中,企業主勢必要與配合的會計師或會計部門密切合作,逐步建立起一套會計帳務制度,以滿足計畫會計原則的要求。待計畫結案後,企業就能順勢維持這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會計制度,為企業成長做準備。

(二)建立研發制度

許多企業雖然宣稱有強大研發能力及研發成果,但若細究其內容,總是缺少關鍵的會議記錄、研發過程記錄,又或者僅仰賴特定關鍵研發人員的能力與意願,未將研發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轉化成書面資料文件。不僅法律上難以釐清研發成果的歸屬,衍生出不少法律風險,也容易因為企業人員的流動,而影響研發進度及效率。

申請研發型政府補助通過後,企業勢必要遵守計畫要求,盡可能將公司一切資訊數位化、量化分析、保存完整紀錄,讓所有研發活動具有可追溯性。當企業內部人員都逐漸養成留下紀錄的習慣,將大大改善研發效率,也更有效評斷研發活動的價值,更有機會獲得潛在投資人及債權人的信賴。

(三)建立行銷制度

如同研發活動一樣,行銷活動也常常是花大錢、成效低,更可怕的是,許多企業經過一輪大撒幣後,卻完全不清楚為何成效不如預期。在不清楚失敗原因的情況下,自然無法逐步測試、優化未來的行銷活動。

若通過行銷型政府補助申請案,企業必須編制並繳交結案工作進度報告、經費實支進度表、核銷單據清冊等資料,在有充分的行銷活動紀錄情況下,企業主可以有效分析實際成效與預期成效的落差原因,建立起影響行銷活動成果的參數,諸如:淡旺季、市場規模、消費習慣等,為下次行銷活動優化準備。

五、結論

政府補助的申請與執行過程充滿挑戰,需要遵守繁瑣的規定和程序。過程中,企業需要確立一套有效的會計制度,以便符合計畫會計原則的要求。就研發型補助而言,企業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發制度,以提升研發效率並評估研發活動的價值。對行銷型補助而言,政府補助申請過程也促使企業建立起行銷制度,可以有效地分析實際成效與預期成效的落差,並優化未來的行銷活動。

企業能從中獲得的不僅是政府的經濟援助,更重要的是一套經得起考驗的內部管理系統。這將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,提升企業的競爭力,並為企業的未來成長做好準備。因此,申請政府補助不僅是獲得經濟援助的途徑,更是改善企業內部管理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