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領導者直覺會想:「要留住人才、激勵表現,不就該設立個人獎勵機制嗎?」
沒錯,「個人績效→對應獎勵」聽起來合情合理。
績效達標,就給予表揚、更多自主權,甚至實質獎金。
這確實有助提升團隊成員動能,也能營造積極的競爭氣氛。
但——你是否曾遇過這樣的狀況?
「某業務領很高的獎金,卻總是表現出不滿;
部門間彼此看不順眼;
資深成員跳槽或自己創業,反而帶走整個團隊⋯⋯」
問題也許不是獎勵制度,而是我們只看到它的『光』,卻忽略了它的『影』。
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的思維衝突:個人與團隊的矛盾
當公司核心價值是「協作」,卻推動強烈的個人獎勵,
會讓人潛意識選擇「我先好」,犧牲團隊整體的運作效率。
當團隊只記得誰是贏家、誰是績效王,
就會出現「內部對立」與「部門鄙視鏈」,合作自然難以成形。
績效≠真實貢獻,尤其在集體成果中
舉例來說,行政、財務、法務等部門明明也付出很多,
卻因為沒有量化的業績指標,在獎勵制度中常常成為隱形人。
若沒有足夠敏感的領導者去修正這種偏差,
只會讓整體士氣與團隊向心力逐漸流失。
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——
「明明是我出最多力,為什麼獎勵都是別人的?」
這種搭便車的誤解與焦慮,若沒有透明化制度,就會悄悄腐蝕團隊文化。
績效導向也會過度壓力,讓人燃燒殆盡
特別是業務或高績效部門的人,
表面光鮮亮麗,但背後壓力超標。
長期身心負擔大,心理與身體的傷痕悄悄累積,
最後選擇離開職場,是企業和個人的雙輸。
如何設計更平衡的獎勵機制?
(一) 混合式獎勵制度
結合「個人激勵 + 團隊激勵」兩種優點。
但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兩者缺點放大——
譬如個人衝太快導致團隊拖後腿,或團隊獎勵讓人更搭便車。
(二) 打造跨部門協作文化
讓不同部門共同解題、共同分享成就。
這需要長期文化累積與制度設計,不是一兩場工作坊能做到。
考驗領導者的魄力與耐心。
(三) 個人目標 ≠ 孤立目標
領導者要能清楚地讓每位成員知道:
「你的任務怎麼與整個團隊的成功有關」
而不是讓大家各自拚命卻互不相干。
考驗領導者的觀察力與創意。
(四) 領導者的示範作用
當領導者能誠實面對錯誤、肯定團隊成就,
就能營造安全感,讓成員敢於表現,也敢於合作。
考驗領導者的真誠與包容力。
最後提醒:
好的獎勵制度,是讓人「想要努力、願意合作、敢於留在這裡」
不是讓人「只想拼第一、不能放鬆、不敢相信同伴」
不管你是創業者、部門主管、還是正在打造團隊文化,
都值得好好想想這個問題:
「我們正在打造什麼樣的競爭環境?
是讓人越做越有力,還是越做越想離開?」
這不僅是績效管理,也是一門打造團隊凝聚力的藝術。